|
曾經(jīng)政協(xié)教科文委召集在城的委員組成調研小組,對宿松古城區(qū)進行保護與開發(fā)考察調研活動,在孚玉鎮(zhèn)有關社區(qū)負責人的帶領下,調研組成員先后對老城區(qū)的北門、小西門、南門等街區(qū)、里弄進行了實地察與走訪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街區(qū)、里弄的老房屋大部分被拆毀,有的被改建得面目全非,原有的古建已所剩無幾。值得慶幸的是,尚有少量建于清乾隆年間至民國時期,具有典型黴派建筑風格的祠堂、民居遺留下來,成為保護宿松古城的依據(jù)和恢復歷史街區(qū)的參照物。
當調研組走到小西門城郊的一座小橋邊時,聽當?shù)鼐用裰v:“這座橋很古老,祖祖輩輩都叫它茍邇橋。"但從表面上看,就是一座用水泥鋪成路面的普通現(xiàn)代橋梁。這不禁引起了我這個老文物工作者極大的好奇心。我問講述人,為何叫茍邇橋,橋名怎么寫?回答是:“茍字是草字頭下面一個句字的茍,邇字說不清是兒還是耳。"我立即興奮起來,腦海中馬上浮現(xiàn)出明代宿松知縣茍?zhí)祺杞ㄔ焖匏煽h城的事來。于是,我特地觀察了一下四周的環(huán)境,走到橋頭下面,細看橋的結構。一座單孔雙涵、磚石結構的古代拱背橋呈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。橋墩入水的下半截是用條石壘砌的,橋墩上半截和橋拱改用城墻磚砌成。橋拱下,是一條被淤塞了一大半的河道,河水已成為一溝靜止的黑色死水。我欣喜不已,這條河,一定是宿松古城的護城河,而茍邇橋則是架在護城河上供人們進出宿松城的通道。
宿松縣治,早在西漢末期,公元5年,就從涼亭鎮(zhèn)的仙田鋪遷到了現(xiàn)在的縣城,距今己有兩千余年的歷史。但建造城池,卻是明朝崇禎八年(1635年)的事,距今只有370多年的歷史。明末,李自成率眾起義,派張獻忠部攻皖。安慶監(jiān)軍史可法認為:宿松是安慶的門戶,因而上書崇禎皇帝,懇求建造宿松城池,以防御起義軍。史可法在《請建宿松城琉》中說:“以臣觀之,松城尤為緊要。一然安慶為留都(南京)咽喉,宿松為安慶門戶,無安慶是無留都也,無宿松是無安慶也。"
然而,建造城池工程浩大,需耗巨資,單憑宿松縣的財力、物力難以完成。所以,史可法又云:“臣請捐募料理外,懇敕八府三州協(xié)濟,借數(shù)州之力,救此一方民。民知脫水火必悅!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ぁと绱藙t皖疆可固,留都安若泰山矣。"據(jù)此,我們可知建造宿松城池的緣由和背景,而且是舉八府三州之力而為之。
史可法的《請建宿松城疏》很快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首肯,并頒詔,令時任太平府照磨的茍?zhí)祺铻樗匏芍h,主持建造宿松城池。于崇禎八年(1635年)開工,歷時三年(中途宿松城曾被張獻忠起義軍攻破,被迫停建,收復失地后續(xù)建)。城垣周長四里,垛口一千四百二十個,門樓六座:東門曰寅賓,南門曰薰阜,西門曰鰲奠,北門曰拱辰,小東門曰集賢,小西門曰永濟。環(huán)城垣挖有護城河。茍邇橋即當年建于小西門護城河上的一座小橋。
宿松古城,幾經(jīng)戰(zhàn)亂,如今已蕩然無存,甚至未留下一絲殘垣的痕跡。唯獨茍邇橋承載著370余年歷史滄桑的記憶,依然靜臥在古老的護城河上。雖然到現(xiàn)在為止,我仍未查到茍邇橋的“邇"到底是不是這個“邇”,但毫無疑問,一定與紀念茍?zhí)祺栌嘘P,姑且用聞名遐邇的“邇"吧。茍?zhí)祺枋切疫\的,茍邇橋更是幸運的。
部分源自網(wǎng)絡
|
|